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论坛  |   中国科学院
研究进展
关于欧亚地区极端暴雪天气的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大尺度低频环流对局地甚至整个北半球的气候都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极端天气的发生。近十几年来,欧亚地区频繁发生极端暴雪冷事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2013年12月12日,埃及开罗发生了112年来的首次降雪(暴雪)天气过程,中东很多国家也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暴雪天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中心罗德海研究员、姚遥博士及其合作者Aiguo Dai教授和S.B. Feldstein教授围绕此次中东地区极端暴雪天气事件进行了系列的合作研究,取得进展。通过对个例的分析,发现此次暴雪天气的环流背景是由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NAO+)控制,下游欧洲阻塞发展并切断出一个低压气旋,地中海输送的充足水汽配合阻塞环流输送的极地的冷空气,导致了暴雪天气的发生。

  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NAO+急流的强度和南北位置会对下游欧洲阻塞的形态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欧洲阻塞偶极子必须呈现出特定的倾斜特征(偶极子沿西北-东南向倾斜,偶极子垂直轴线呈现东北-西南倾斜:NE-SW),才能引起中东地区的暴雪天气过程。分析发现,NAO+急流强弱、阻塞强度,阻塞形态都是影响阻塞偶极子倾斜特征的因素,但是最终能发展出有利于中东地区暴雪天气过程环流结构的,都是西北-东南向分布的偶极子特征。

  此外,发现NAO+发展前期的大西洋背景急流的强度是导致阻塞偶极子西北-东南向分布的关键,利用一个理想化的弱非线性NAO理论模型,发现了大西洋急流强度可以影响下游欧洲阻塞偶极子倾斜分布的物理机制,这也从理论上证明了大西洋急流对阻塞形态的调控作用。偶极子的倾斜可以进一步影响局地的天气过程,因此该研究具有一定的预报参考价值。同时该研究成果也补充和细化了作者之前对NAO和阻塞关系及阻塞形态特征的系列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欧亚地区尤其是中国地区的极端天气机制提供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

  Yao Yao, Dehai Luo, Aiguo Dai, and Steven B. Feldstein, 2016: The Positiv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with Downstream Blocking and Middle East Snowstorms: Impacts of the North Atlantic Jet. J. Climate, 29, 1853–1876. doi: http://dx.doi.org/10.1175/JCLI-D-15-0350.1

  Dehai Luo, Yao Yao, Aiguo Dai, and Steven B. Feldstein, 2015: The Positiv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with Downstream Blocking and Middle East Snowstorms: The Large-Scale Environment. J. Climate, 28, 6398–6418. doi: http://dx.doi.org/10.1175/JCLI-D-15-0184.1

  Yao Yao and Dehai Luo, 2015: Do European Blocking Events Preced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 Events? Adv. Atmos. Sci., 32(8), 1106-1118. 1106–1118, doi: 10.1007/s00376-015-4209-5.

  Luo Dehai and Yao Yao, 2014: On the Blocking Flow Patterns in the Euro-Atlantic Sector: A Simple Model Study. Adv. Atmos. Sci., 31(5), 1181-1196, doi: 10.1007/s00376-014-3197-1.

  

  图1. 2013年12月12-13日环流场。

  蓝色代表温度负距平,绿色代表降水区域,方框代表中东地区,等值线代表位势高度,箭头代表风矢量场。

  

  图2. 大西洋(a)弱背景急流和(b)强背景急流对NAO+和欧洲阻塞偶极子倾斜分布影响机制的概念图。图中A代表大西洋,E代表欧洲地区;加号代表正距平中心,负号代表负距平中心;右栏图中的红色线代表纬向风强弱的经向分布(实线代表大西洋地区纬向平均,虚线代表欧洲地区的纬向平均);

  

  3. 基于NMI模式(CI=0.3)得到的一个NAO+事件的总流场()演变过程(从第0天到第51天)。其中下游欧洲地区激发出一个阻塞环流结构,H代表反气旋,L代表气旋。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京ICP备14024088号  电话:010-82995160  E-mail:webmaster@tea.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