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论坛  |   中国科学院
黄刚研究员获2013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
2013-10-18 | 【 【关闭】

2013年10月15日上午,2013年度“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奖”(简称赵九章科学奖)颁奖大会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隆重召开,共四位中青年科学家分获该奖四个领域的奖励,光明日报、中国日报、中国科学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国内大批主流媒体对大会进行了报道和转载。我所黄刚博士获得大气物理领域赵九章科学奖,在颁奖大会上黄刚博士对主要学术成就做了相关学术报告,会后还接受了光明日报科技版的专访。

本届大气物理领域共受理了11名中青年科学家的申报材料,评审组专家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申报者的材料反复讨论、打分、排序,初评结果经过理事会的决议,最终黄刚博士脱颖而出。这也是我所自2005年刘屹岷博士和李建平博士获奖后再次有科学家获此殊荣。在此向黄刚博士表示祝贺。(科技处供稿)

 

附:黄刚博士主要学术成就

申请人取得了一系列系统的且具有创新性的成果:从资料分析中提出了能够较好代表东亚夏季风环流的EAP指数并得到国际国内广泛引用;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应包含青藏高原西侧绕流系统;在国际上较早提出整体季风的概念并且系统研究了亚非季风带的变迁,同时提出南北半球温差对北非以及华北的干旱有重要影响等。同时近5 年申请者在国际上首次指出夏季北印度洋海温对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以及南亚高压年际尺度的异常等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利用资料、模式和理论首次全面指出热带印度洋自七十年代中后期,其自身变率加强对东亚夏季气候特别是日本等国家的夏季气候影响加大。同时他们的工作进一步指出印度洋增暖对南亚高压、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气候和极端气候事件等都有明显的影响并且指出可能的影响机制。他们的工作得到日本气象厅以及国家气候中心的高度重视,从2009 年下半年加入日本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成为继ENSO 等以后对日本夏季气候影响最为关注的指数,同时近期他本人和国家气候中心的同仁们密切合作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国内的夏季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另外申请者在极端气候学、ENSO 动力学及其相关年代际气候变化方面也做了大量有创新性的工作:发现了中国东部气候在上世纪90 年代末期的突变及其成因;利用北美树木年轮并结合珊瑚记录精确重建了过去1100 年来厄尔尼诺强度的逐年变化,并且发现ENSO 现象从11 世纪以后强度持续增强,并在18 世纪以来持续发生着过去千年来最强烈的波动,该发现有助于改进气候模型对未来厄尔尼诺现象的模拟;并且利用CMIP5 资料提出气候态平均的降水作为年平均和季节异常的和表现为“wet-get-wetter”和“warmer-get-wetter”二者共同的影响,该发现是对全球热带降水变化的新解释,成果分别在Nature Climate Change(2011) 和Nature Geoscience(2013)发表。同时在数值模式设计和应用上,申请者主持研制的区域数值预报系统,为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包括嫦娥二以及北斗系列卫星发射)提供重要气象保障,得到基地领导多次的书面表扬,同时还完成了大气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国家海洋局环境预报中心季节预报模式,成功参与了近2 年的ENSO 的预报,并且和先进国家的ENSO 模式预报的水平接近。申请者与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合作研发了“大气科学数据集成分析平台”(http://adoap.csdb.cn/),并在院数据库系统提供服务,获得科学院科研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并且该平台设计以及思路获得美国NASA 以及国家气候中心预警服务等相关技术人员的高度关注,特别邀请参与专门讨论和进一步合作;目前共计发表文章80 篇,其中SCI 文章33 篇,CSCD 文章37 篇,著作章节10篇,第一(通讯)作者34 篇,同时在教书育人等方面表现卓越,获得多次院级奖励;同时在学科交叉等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工作,譬如和考古、计算机技术、可视化、建筑气候、数据库建设等方向的融合并且融入科研活动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曾获奖励及荣誉称号情况:

    1999年“学笃风正”全国青年大气科学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2001年“学笃风正”优秀博士论文奖;

    2005年第11 届涂长望青年气象科技奖二等奖;

    2008年度中国科学院王宽诚教育基金会奖学金;

    2010年第7 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

    2010年大气科学数据再分析平台的建立(为项目领导者),

            获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应用优秀案例;

    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教结合”教育创新项目-教育贡献奖;

    2012年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

    2012年第三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单项奖-最佳图片奖;

    2012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

    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创新贡献奖。

 

 

 

 

全文见:http://www.iap.cas.cn/xwzx/kyjz/201310/t20131018_3958910.html


相关附件
相关文档
版权所有 ©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京ICP备14024088号  电话:010-82995160  E-mail:webmaster@tea.ac.cn